产业团队与成果

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李霞团队在PNA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3-09-09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阐明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早期筛查与干预的靶标分子是肺癌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对肺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李霞团队一直关注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肿瘤等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MAPK-p38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关键分子的蛋白翻译后修饰例如磷酸化、乙酰化等在此信号通路的传导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张经纬团队在石墨烯制备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2023-09-09

近日,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张经纬教授团队在液相机械剥离高效制备石墨烯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no Let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Materials Today Physics》上,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CN111606324B、CN111606318B)授权。

Nature: 河南大学绿色InP基 QD-LED材料与器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3-09-09

2024年11月21日,我校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申怀彬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樊逢佳教授等在量子点领域合作的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green InP-based QD-LED by controlling electron injection and leakage”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DOI: 10.1038/s41586-024-08197-z),标志着无毒量子点LED技术取得重要进展。这是河南大学首次作为第一单位在《自然》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最新成果

2023-09-09

TPD是当今生物医药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通过TPD分子将疾病相关蛋白牵引至细胞内的“回收站”进行降解清除,为传统药物难以成药的蛋白质提供了巨大的治疗潜力。但现有的TPD分子为适应不同的疾病靶点和器官特异性,通常需要复杂的分子设计和从头合成,严重阻碍了临床的转化。研究团队受纳米颗粒自发的细胞运输途径启发,提出TPD-NPs,该策略不需要特殊的细胞内吞和引导进入“回收站”的结构设计,不仅有效克服了合成繁琐且难以控制的瓶颈问题,为TPD工具的开发提出了新范式,还为纳米医学提供了新的知识,扩展了纳米药物的应用范畴。

基础医学院黄永伟团队在肺纤维化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3-09-09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致命性肺疾病,患者确诊后生存期不足3年。更为严峻的是,仅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种药物广泛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治疗,且此类药物仅能减缓但无法逆转纤维化进程。此外,目前肺疾病的治疗主要给药方式为口服、雾化吸入、静脉注射等,药物在肺组织富集不佳也是患者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发展可实现肺部选择性富集的新型药物,探究其递送和治疗机制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乃至肺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周树堂团队在PNA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3-09-09

害虫危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植食性昆虫与植物攻守相抗的“军备竞赛”式协同演化过程中,植物通过次生代谢产物防御昆虫取食危害,而昆虫则通过解毒酶对抗这一防御体系。为应对不同寄主植物产生的多样防御性代谢产物,昆虫形成了丰富且分化的解毒酶系统。UDP-糖基转移酶(UGT)是主要的解毒酶家族之一,解析UGT家族基因的多样性和功能分化,对了解昆虫食性与寄主植物选择、植物与昆虫互作机制、以及害虫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孙杨在高效微生物连续催化生产技术新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9-09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孙杨副教授在生物工程国际知名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inuous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1, 3-dihydroxyacetone through sustainable system using perfusion culture and immobilized cell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连续催化甘油生产1, 3-二羟基丙酮(DHA)的新策略,为生物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相关产品的生产提出一种高效生产的新途径。

淮河医院王军朋团队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方面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3-09-09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免疫系统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肝病,能够影响全球所有年龄组的个体,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但AIH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虽然激素类药物是AIH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一些患者的反应不佳,导致出现耐药性或复发情况。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从标准治疗中获益的患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