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团队与成果

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李萌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2023-09-09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因其高效率、低成本、柔性化等特性,被视为未来光伏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近两年李萌教授团队与其他高校课题组通力合作,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

体育学院运动促进健康科研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3-09-09

帕金森氏病(PD)是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P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尽管当前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但它们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运动是PD的非药物疗法,但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智能处理团队在高维数据特征选择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3-09-09

近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智能处理团队王雅娣和左宪禹等在高维大规模数据特征选择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Pattern Recognition》等计算机科学学科TOP期刊上。

未来技术学院(量子信息)杨大伟团队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3-09-09

二维多孔碳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子性能、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机械强度,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传统合成方法通常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及有毒有机溶剂等苛刻条件,且产率较低,而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高比表面积和孔隙度,作为二维碳纳米材料的前驱体/模板,提供了有前景的替代方案。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徐尤智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3-09-09

机械互锁分子(Mechanically Interlocked Molecules,MIMs)由两个或多个分子单元组成,这些单元之间并非通过传统的化学键相连,而是由于特定的分子拓扑结构所致,其组分的相对位置通常具有高度的动态性。这一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分子机器、催化和药物递送系统等。刚性共轭碳纳米环(如环对苯撑,CPPs)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径向连续π-共轭结构,在尺寸依赖性带隙调控等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然而,典型的CPP结构因其刚性空腔和缺乏金属配位或氢键位点的特性,一直未能广泛应用于机械互锁分子的设计和构建。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龚春红团队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3-09-09

近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龚春红教授团队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取得新进展,系列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期刊,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CN 116854479 B)。

建筑工程学院石磊副教授在微生物裂隙降渗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2023-09-09

近日,建筑工程学院绿色环境岩土工程团队石磊副教授在基于微生物技术的裂隙岩体降渗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Engineering geology》、《Acta Geotechnica》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CN 112730195B)授权。

张小曳院士团队在碳中和领域发表系列成果

2023-09-09

近日,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联合实验室张小曳院士团队在《Engineering》发表综述文章“China Can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in Line with the Paris Agreement’s 2 °C Target: Navigating Global Emissions Scenarios, Warming Levels, and Extreme Event Projections”。
首页上页123下页尾页